
《军事理论》讲义
学 院:武装部
专 业:2025级各专业
编(著)者:
课程名称:军事理论
贵州财经大学教务处
二○二五年九月
内 容 简 介
《军事理论》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教学的必修课。本课程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全书共分为五章,包括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防概述、国防法规、国防建设、武装力量、国防动员、国家安全概述、国家安全形势、国际战略形势、军事思想概述、外国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当代中国军事思想、战争概述、新军事革命、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信息化装备概述、信息化作战平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化杀伤武器等。
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强化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组织纪律性,提高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军事思想(3 学时教学讲义)
主讲人:
授课对象:25级各专业学生
课时:3 学时(135 分钟,1 学时 = 45 分钟)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理论解析 + 经典著作研读 + 战例印证 + 对比研讨)
教学目标:明晰军事思想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发展脉络,理解其在国防建设、战争指导中的核心作用;掌握外国代表性军事思想(如《战争论》《海权论》)的核心观点与现实影响;深入学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以《孙子兵法》为核心),认识其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通过中外对比,树立 “传承传统、借鉴创新” 的军事思想认知,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 军事思想的内涵与发展逻辑、《孙子兵法》的核心战略战术、外国经典军事著作的核心观点;难点 —— 理解军事思想与时代背景的联动关系、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转化。
第一学时:军事思想概述
一、课程导入:从 “一场经典战役” 看军事思想的价值(5 分钟)
播放“官渡之战” 动画片段(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提问 “曹操兵力仅为袁绍的 1/5,为何能取胜?背后是‘声东击西’‘火烧乌巢’的战术指导,而这些战术正是当时军事思想的体现。今天我们先从‘军事思想是什么’入手,揭开这一理论体系的面纱”。
二、军事思想的内涵与基本特征(20 分钟)
(一)内涵解析:不止 “打仗的方法”
军事思想是对战争本质、规律及指导原则的系统认识,核心回答 “战争是什么、如何打赢战争、如何建设军队” 三个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案例拆解:
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克劳塞维茨说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比如 2024 年某国对另一国实施军事打击,表面是军事行动,实则是为了迫使对方在贸易谈判中让步,军事是 “政治手段的延伸”。
2、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孙子兵法》提出 “军无辎重则亡”,说明经济是战争的基础。二战期间,美国通过 “租借法案” 向盟国提供武器、物资,本质是用经济实力支撑军事行动,最终奠定胜利基础。
3、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战略是 “全局规划”(如我国 “积极防御” 的国防战略),战术是 “具体方法”(如战役中的 “伏击战”“攻坚战”)。2023 年中印边境对峙中,我国 “增兵高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是战略部署,而边防部队 “喊话驱离、管控分歧” 是战术执行。
(二)基本特征:多维度的理论属性
军事思想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实践性等特征,结合不同时期案例对比:
1、阶级性与时代性:封建时代的军事思想强调 “忠君卫道”(如岳飞抗金的 “精忠报国”),服务于封建王朝统治;现代军事思想强调 “信息化联合作战”(如美军 “网络中心战”),适应科技时代战争需求,体现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差异”。
2、实践性与理论性:军事思想来源于实战,又指导实战。毛泽东在总结红军反 “围剿” 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打,敌退我追),这一理论又指导了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游击战,实现 “实践 - 理论 - 再实践” 的循环。
3、系统性与开放性:军事思想涵盖战略、战役、战术多个层次,且随科技发展更新。比如 “核威慑理论” 诞生后,衍生出 “相互确保摧毁” 战略,而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又出现 “智能战争” 理论,体现 “系统完整、开放发展” 的特点。
三、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20 分钟)
(一)中国军事思想发展脉络:从 “萌芽” 到 “现代”
以时间为轴,结合关键著作与战役,梳理中国军事思想的演变:
1、夏商周:兵书萌芽:出现《军政》《军志》等早期军事文献,虽已失传,但从甲骨文记载的 “牧野之战”(周武王以少胜多)中,可看出 “战前动员”“阵法运用” 的思想雏形。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 “黄金时代”,《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等经典问世。《孙子兵法》提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成为后世军事思想的核心,其影响延续至今 ——2024 年某跨国企业将 “避实击虚” 理念用于市场竞争,避开对手优势领域,主攻空白市场。
3、秦汉至明清:体系完善与转型:秦汉时期,军事思想与国家统一战略结合,如秦始皇 “筑长城、守边疆” 的国防思想;宋元时期,针对北方游牧民族威胁,发展出 “城防与火器结合” 的守势思想(如襄阳城防御体系);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开始吸收西方军事技术(如引进红衣大炮),传统军事思想面临转型。
4、近现代:革命与创新: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核心,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持久战” 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且对世界军事思想产生影响 —— 越南战争中,越南军队借鉴 “游击战” 理论,给美军造成重大损失。
(二)学生互动:“找找身边的军事思想”
邀请学生分享 “生活中体现军事思想的案例”,如 “篮球比赛中的‘声东击西’战术”“班级管理中的‘令行禁止’(治军思想)”,教师点评并引导:“军事思想不仅用于战争,还能指导日常实践,体现其‘实用性’特征”。
第二学时:外国军事思想
一、课程导入:从 “一本书影响一场战争” 切入(5 分钟)
展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封面与 19 世纪末英国海军扩张地图,提问 “这本书为何能让英国、美国等国疯狂扩建海军?因为它提出的‘海权论’改变了各国对军事力量的认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外国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经典著作”。
二、外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特点(20 分钟)
(一)主要内容:围绕 “战争本质、战略战术、力量建设”
外国军事思想注重逻辑分析与实证研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方面,结合案例解析:
1、战争本质论:普遍认为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强调,战争不是 “盲目暴力”,而是有明确政治目标的行动。比如 2022 年俄乌冲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是为了 “反对北约东扩、维护自身安全空间”,政治目标决定了军事行动的规模与节奏。
2、战略与战术区分: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系统划分战略(全局)与战术(局部),战略关注 “如何调集兵力、选择战场”,战术关注 “如何部署部队、发起攻击”。二战期间,盟军 “诺曼底登陆” 的战略是 “开辟第二战场、夹击德国”,而登陆过程中的 “空降兵突袭、两栖登陆” 是战术执行。
3、军事力量构成:重视海军、空军等军种的独立价值,马汉 “海权论” 认为 “控制海洋就能控制世界”,杜黑 “制空权理论” 主张 “空军可独立赢得战争”。美国正是基于 “海权论”,在 20 世纪成为海军强国,目前拥有 11 艘核动力航母,掌控全球关键海域。
(二)核心特点:文化与技术驱动的差异
外国军事思想因文化、地理、技术差异呈现不同特征,结合国家案例对比:
1、技术导向性:西方军事思想注重科技对战争的推动,如美军 “网络中心战” 理论依托信息技术,实现 “信息共享、精准打击”。2024 年美军测试 “AI 驱动的无人舰艇”,就是 “技术导向” 的体现 —— 用科技重构作战体系。
2、文化差异性:日本 “武士道精神” 强调 “忠诚、牺牲”,影响其近代军事思想(如二战期间的 “神风特攻队”);德国 “总体战” 思想主张 “全国总动员、全民族参战”,是其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指导,体现 “文化塑造思想” 的逻辑。
3、地缘政治关联:麦金德 “陆权论” 认为 “控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就能控制世界”,影响苏联的 “陆权扩张” 战略;美国作为海洋国家,更信奉 “海权论”,注重海军建设,体现 “地理环境决定思想侧重”。
三、外国军事思想代表性著作(20 分钟)
选取 5 部经典著作,以 “核心观点 + 现实影响” 为重点解析,结合现代案例:
1、《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① 核心观点: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充满 “摩擦”(如情报失误、天气影响),需保持战略灵活性。
② 现实影响:成为西方军事院校必修课,美军在 2024 年 “印太军演” 中,因 “台风影响” 调整演习计划,正是对 “战争摩擦” 理论的应用。
2、《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马汉)
① 核心观点:制海权决定国家兴衰,需控制关键海峡、建设强大海军。
② 现实影响:美国、中国等国重视海军建设,2024 年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护航、美国海军在南海部署航母,均体现 “海权思想” 的延续。
3、《空权论》(杜黑)
① 核心观点:空军可独立作战,通过战略轰炸摧毁敌国战争潜力(如工厂、交通枢纽)。
② 现实影响:二战期间美军对日本广岛、长崎的核轰炸,2024 年某国用无人机袭击敌方军火库,均验证了 “制空权” 的重要性。
4、《战略论》(利德尔・哈特)
① 核心观点:倡导 “间接路线战略”,避免正面硬拼,通过迂回、心理战取胜。
② 现实影响:1991 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绕开伊拉克正面防线,从沙特沙漠迂回进攻,正是 “间接路线” 的实践。
5、《震撼与威慑》(哈伦・厄尔曼)
① 核心观点:提出 “快速决定性作战”,用精准打击、信息优势快速击溃敌人。
② 现实影响:美军在 2023 年打击某恐怖组织据点时,用无人机精准定位、导弹突袭,1 小时内完成任务,体现 “快速决定性作战” 的理念。
第三学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课程总结
一、课程导入:从 “一句名言” 看传统智慧(5 分钟)
展示 “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等名言,提问 “这些出自《孙子兵法》的句子,为何能在 2500 年后仍被广泛引用?因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蕴含着永恒的战略智慧。今天我们就深入学习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与价值”。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20 分钟)
以 “战争观、战略战术、治军思想” 为框架,结合经典著作与战例解析:
(一)战争观:“慎战” 与 “义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反对盲目战争,强调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主张 “义战”(正义的战争),反对 “不义之战”。
案例:春秋时期,齐桓公以 “尊王攘夷” 为口号发动战争,被视为 “义战”,得到诸侯支持;而吴王夫差穷兵黩武,攻打邻国,最终国破身亡,成为 “不义之战” 的反面教材。
(二)战略战术原则:灵活应变,掌控主动
核心原则可概括为 “知己知彼、避实击虚、以逸待劳”,结合战例理解: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三国时期,诸葛亮 “空城计” 的前提是 “了解司马懿多疑的性格”,而司马懿因 “不了解诸葛亮的兵力虚实”,不敢进攻,体现 “知彼” 的重要性。
2、避实击虚:楚汉相争时,韩信 “暗度陈仓”,避开项羽主力防守的函谷关,从陈仓小道突袭关中,一举平定三秦,是 “避实击虚” 的经典案例。
3、以逸待劳:三国时期,陆逊在夷陵之战中,面对刘备的进攻坚守不出,待蜀军疲惫后发起火攻,大败蜀军,验证了 “以逸待劳” 的战术价值。
(三)治军思想:“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主张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孙子兵法》),既要用思想教育凝聚军心,又要用纪律约束部队,同时注重将领素养(智、信、仁、勇、严)。
2、案例:战国时期,吴起治军严明,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伤口化脓时亲自吸脓,士兵愿为其死战;同时,他制定严格纪律,一次战斗中,一名士兵擅自冲锋,虽立功仍被处死,体现 “赏罚分明”。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性著作(15 分钟)
聚焦四部核心典籍,解析其特点与价值:
1、《孙子兵法》
① 地位:“兵学圣典”,共 13 篇,涵盖战争观、战略、战术、治军等内容。
② 特点:整体性思维(将军事与政治、经济结合)、辩证哲学(如 “奇正相生”“强弱转化”)。
③ 现代应用:2024 年某企业将 “知己知彼” 用于市场调研,分析竞争对手优势劣势后制定策略,市场份额提升 20%;美军在军事演习中也参考 “避实击虚” 理念,避开模拟对手的防御重点。
2、《吴子》
① 核心:强调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既重视国家治理,又加强军事建设;提出 “料敌” 二十四种情境(如 “敌人远来新至,行列未定,可击也”),指导将领判断敌情。
② 价值:补充了《孙子兵法》的战术细节,对后世治军影响深远。
3、《尉缭子》
① 特色:注重军制与法制,主张 “凡兵,制必先定”,强调军队组织、纪律的重要性;提出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认为军事是手段,政治是根本。
② 现实意义:对现代军队正规化建设有借鉴价值,如我国军队的 “依法治军” 理念,与《尉缭子》的法制思想一脉相承。
4、《三十六计》
① 特点:通俗化的谋略集,如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是对先秦军事思想的总结与普及。
② 应用:不仅用于军事,还广泛用于商业、外交,2024 年某国在外交谈判中用 “围魏救赵” 策略,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缓解谈判压力,达成有利协议。
四、课程总结与课后任务(5 分钟)
(一)核心总结:军事思想的 “传承与创新”
1、中外对比:外国军事思想侧重技术与实证(如 “海权论”“制空权”),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侧重战略与哲学(如 “慎战”“全胜”),两者各有优势,现代军事思想需 “中西结合”。
2、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现代国防的智慧源泉,如我国 “积极防御” 战略吸收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理念,美军 “精准打击” 借鉴了 “避实击虚” 的思想,体现 “传统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课后作业
1、著作研读:阅读《孙子兵法》“计篇” 或 “谋攻篇”,撰写 500 字读后感,分析其中的战略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2、案例分析:选取一场中外经典战役(如官渡之战、诺曼底登陆),运用本节课所学军事思想理论,分析战役胜负的原因,字数不少于 400 字。
3、对比研讨:分组对比 “马汉海权论” 与中国古代 “海防思想”(如明代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总结两者的差异与共同点,提交研讨报告。